中国图书馆学报


专栏:中国特色图书情报学

  • 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建设的文化战略意义

    陈樱;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宣传正确价值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建设正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战略意义。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的定位是“一库三中心”,即中国学总书库、学术研究中心、决策参考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努力拓展中国学文献收集整理的广度及研究利用的深度,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智库支持,为中国学研究者提供文献保障,为国民了解世界提供资讯服务,为文明文化交流提供互鉴平台,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参考文献15。

    2025年04期 v.51;No.278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内涵、学术特征及书写框架

    熊静;陆滢竹;

    1925年,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并对其内涵和建设路径提出初步设想。学者沿着这一思路,围绕传统目录学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的关系继续探索,以刘国钧“要素说”为代表,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在图书馆学体系内部容纳传统目录学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科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学界再次掀起“中国的图书馆学”的讨论。经过对中西、新旧、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民族与世界等诸多重要范畴之间关系的系统思考,对“中国的图书馆学”的理论特征达成四点共识:(1)根植中国文化,尊重历史传统;(2)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实践需要;(3)展现中国胸怀,保持理论包容;(4)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从学术史的维度考察,上述理论特征在中国图书馆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具体呈现为四方面的内容:(1)以“典籍—教化—藏书”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为认知基础;(2)以图书文献的序化与深度揭示为核心内容;(3)以“新旧”“中西”“内外”等各种要素的竞争与融合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4)以“会通”观念为思想指导和方法论,坚持理论开放,促成传统学术学科化和西方学术本土化,最终完成学科体系建构。参考文献63。

    2025年04期 v.51;No.278 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专题:学术评价

  • 跨学科论文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

    荣国阳;马费成;陈颖;姚志臻;黄颖;

    随着跨学科论文的比例显著提升,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论文评价体系,实现不同学科研究成果在统一标准下的公正评估,已成为推动学术创新和学科融合的紧迫任务。本研究对106个学科1992—2022年间高水平中文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开展实证分析,系统解析我国跨学科论文的标准化评价需求,构建具备动态定位、分布感知、适应性调节功能的跨学科论文标准化指数(Standardized Interdisciplinary Publication Index, SIPI)。实证分析发现,SIPI能够体现高被引论文稀缺性的同时,解决普通论文在传统方法中被严重低估的问题。跨学科论文标准化评价方法通过平衡学科间被引量的多维差异,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突破学科边界开展探索性研究,为科研管理提供跨学科评价工具,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合作。图4。表9。参考文献24。

    2025年04期 v.51;No.278 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要素化大模型增强的科技成果评价理念前瞻

    楼雯;赵星;

    数智时代,科技评价需要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精准评估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成果。大模型具有科学文献理解、知识推理和多模态处理能力,能从海量科技成果中提取关键要素、挖掘深层规律,为提高评价效能带来可能。本文提出要素化大模型评价理念,旨在将复杂的科技成果分解为创新点、实验设计、成果转化等可量化的关键要素。基于科技成果要素化理论、大模型知识认知机理、知识关联网络构建理论和多维评价理论,构建了“要素—认知—评价”理论框架,设计了由多模态输入层、特征融合层、要素化分析层、评价输出层构成的体系架构。该框架整合文本编码、图像识别、特征对齐等技术模块,探索从数据采集到评价输出的智能化处理路径,并提出多源多模态数据处理方案、科技成果要素提取方案、评价指标构建方案和可解释性设计方案。研究发现,要素化大模型有望带来评价理念的转变:评价模式从静态指标驱动向动态要素驱动转变,评价过程从人工评判向人机协同转变,评价维度从单一计量向多维度综合评估转变,评价标准从固化指标向自适应体系转变,评价应用从孤立评价向场景化应用转变。要素化大模型评价体系在多维评价、细粒度评价、人机协同评价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生态提供了新思路。图3。参考文献37。

    2025年04期 v.51;No.278 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美高校图书馆员人工智能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刘贞伶;张久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枢,亟须提升馆员的AI素养以应对智能化转型的挑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中美两国514名高校图书馆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馆员AI素养存在认知与实践鸿沟,伦理认知水平高于技术实践能力;角色认知呈现层次化特征,战略角色认同度显著高于日常实践角色;培训体系供需错配,实践性内容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中美馆员在能力自评、行为实践、认知态度、角色认同、发展困境与所需支持方面呈现多维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重构培训体系、支持馆员践行战略角色定位、建立分层培养机制等建议,并明确基于国情的战略焦点,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AI素养教育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图4。表3。参考文献26。

    2025年04期 v.51;No.278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校图书馆AI伦理教育:内涵、进展与策略

    蔡迎春;吴瑕碧;王润凝;

    AI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引发了技术应用的伦理争议,制定AI伦理指南与规范、有效开展AI伦理教育已成为广泛共识。作为开展AI素养教育的核心机构,高校图书馆对如何界定与实施AI伦理教育的讨论仍显不足。本文从理论反思与治理实践两个维度辨析AI伦理的关键内容,追踪图书馆界关于AI伦理的指导原则和政策建议,从理论认知、行为实践、内部建设三个层面梳理高校图书馆的AI伦理教育职责,设计包括塑造认知基础、提供实践规范、持续效果跟踪三个环节的实施框架。通过网络调研,考察国内外代表性高校图书馆AI伦理教育进展,从形式、主题、对象和场景等维度,分析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AI伦理教育实践的特点、不足与挑战。进一步提出推进高校图书馆AI伦理教育的三个策略:一是建立AI伦理教育标准,推动制定AI使用政策和伦理原则,提供规范化、系统性的AI伦理通识教育内容,保持对AI伦理教育需求和教育效果的追踪;二是发挥资源与平台优势,推动校内外跨学科交流合作,区分学科背景和使用场景,深入开展AI伦理教育,嵌入教学科研流程,提供定制化AI伦理教育内容;三是加强对AI伦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定期组织关于AI伦理的内部研讨或专业培训,强化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培育,引导师生建立对AI伦理正确的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共同构建负责任的AI未来。图1。表1。参考文献58。

    2025年04期 v.51;No.278 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断连行为发生机理探索性研究

    陈慧彤;闫慧;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催生了技术过度使用及数字断连现象。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数字断连行为由哪些过程要素构成,(2)这些过程要素之间存在什么关联。以数字断连网络社群和个体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对豆瓣“数字极简主义者”等四个小组开展为期一年的参与式观察;第二阶段对39位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并跟踪其中5位受访者连续两周的断连日志。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构建出数字断连行为发生机理模型。研究发现:(1)数字断连行为由断连动机、觉醒感知、断连策略、断连障碍、断连成效五个过程要素构成。(2)情境、健康、技术和信息因素会触发主体对于沉迷、时间、自主性和边界的感知觉醒,进而影响主体对于以技术可供性为基础的断连策略以及自我控制和外部监督策略的选择和执行。(3)主体在执行策略过程中会遇到个体、技术和外部环境的障碍。面对断连障碍,主体会不断修正断连策略,形成“迂回”路线。(4)在跨越断连障碍之后,主体会获得健康状态、积极行为和自主认知方面的断连成效。断连成效会对断连动机产生维持、强化或激活的影响,以此形成正向反馈回路。图1。表5。参考文献65。

    2025年04期 v.51;No.278 9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抗美援朝中的图书馆

    吴稌年;顾烨青;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我国图书馆界迅速投入到声援、支持、宣传伟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图书馆界立足本职岗位,通过设立专题阅览室,推荐介绍相关图书,举办图片、资料和实物展览会,编制目录、索引等方式,教育和鼓舞民众,激发了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图书馆界局部参与了创办抗美援朝战地图书馆的活动,新华书店系统通过组建战地文化服务队,赴朝全面创办战地图书馆,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战地图书馆丰富了战地文化生活,促进了战士们的学习热情,更作为武器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斗志。图书馆人共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美援朝图书馆精神”,这是图书馆精神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体现和升华,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重要里程碑中的组成部分而不朽。参考文献38。

    2025年04期 v.51;No.278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