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海群;张涛;
自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因其具有向“高”而行的特征,推动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数据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耦合与相互塑造的关联,数据要素乘数倍增推动了数据要素价值的创造,并作用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孕育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本文通过对数据双重属性的揭示,重点从核心要素和转化过程两个方面对数据生产力进行理据阐释,旨在论证从数据赋能生产力所产生的量变到数据作为生产力所带来的质变过程。以此为基础,从新质生产力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和高价值特征挖掘数据生产力所特有的“新质”力量,即覆盖数据流转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突破实现、多层级数据市场涌现数据创新应用、数实融合创造彰显乘数效应的数据场景。图2。参考文献46。
2025年03期 v.51;No.277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2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朝乐门;
数据创造价值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深入揭示数据创造价值活动的内在机理,必须从价值维度重新审视数据,尤其需要突破对大数据的V's属性和DIKW模型的固有认识,探究大数据的价值属性与其他属性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从数据至认知的直通道。“数据价值分析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提出明确了数据创造价值的研究前提假定及研究侧重点,而“数据价值分析矩阵”的提出为数据价值的量化计算及推理分析提供了代数工具。在数据价值分析矩阵中,数据价值的估计不仅可以采用基准法、成本法、收益法、风险法、范围法、纯度法,而且也可以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数据价值的综合估值方法。与传统价值创造不同,数据创造价值活动具备涌现性、外部性、加/减法性和弱可解释性等新特征。为此,“数据创造价值模型”解释了数据创造价值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将数据创造价值的实现方法分为两种:需求驱动型价值创造和数据驱动型价值创造。其中,前者适用于“需求在先、数据在后”的场景,主要采用假设检验及分组对照试验等数据试验方法;后者则适用于“数据在先、需求在后”的场景,主要运用模型训练与模式识别以及处方性分析等数据洞察方法。然而,成功实施数据创造价值,除了有效运用“数据价值分析矩阵”和“数据创造价值模型”等理论与工具,还需考虑模型可解释与结果可信、过程敏捷与质量控制、数据文化与数据治理以及外部环境与内部平台等影响因素。图6。表4。参考文献42。
2025年03期 v.51;No.277 6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1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义堃;田聪;
数字社会的有序运转高度依赖数据信任机制的构建,数据信任既是推动数据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的前提,也是提升全社会数字参与的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围绕内涵边界、要素结构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对数据信任的概念体系、运行逻辑和构建策略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数据信任是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主体关系与行为实践的积极心理预期,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的认知纽带,推动可信数据流通利用生态的形成。数据信任的形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下技术应用、制度规范和认知影响的交织互促,需要以技术理性为支撑、制度约束为导向、价值整合为引领,打造安全、透明、公平和可持续的数据生态系统,助力负责任数据治理体系的形成。图5。表2。参考文献97。
2025年03期 v.51;No.277 8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臧国全;肖洋;张凯亮;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数字政府在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过程中产生海量政府数据。政府数据在开放利用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同时,产生严重隐私问题,引发社会担忧,影响社会稳定,威胁国家安全,亟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数据隐私管理方案,平衡政府数据开放利用与个人隐私权益保障的矛盾需求。本文通过梳理政府数据生命周期,探索政府数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隐私形态及其计量方法,分析政府数据隐私风险发生机理,实现政府数据隐私风险计量;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数据分级保护机制,形成政府数据隐私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以期解决我国政府数据隐私风险管理的现实难题与痛点,全面提升我国政府数据隐私治理水平。图3。参考文献22。
2025年03期 v.51;No.277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1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迪;周力虹;Michael SEADLE;
以科研与环境的互动为视角,对国内外iSchools院校的科研布局进行多维对比分析。对全球75位iSchools院校决策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根据三段式编码和共现分析,归纳iSchools院校的10大科研布局领域、5项核心社会贡献、25个合作学科领域、10类合作社会主体、12项发展机遇和16项发展挑战,总结我国与亚太、欧洲和北美iSchools院校的显著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作为科研领域的图书馆学及作为合作社会主体的图书馆在iSchools院校的科研布局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整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趋势更加鲜明,但仍缺乏更富有直接影响力和高显示度的核心社会贡献。未来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需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在强化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深化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合作的学科领域,密切与头部企业单位的社会联系。同时,充分利用iSchools联盟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提升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图5。参考文献21。
2025年03期 v.51;No.277 11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